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医药企业 > 正文

医药企业

猫须草的用药禁忌

安心医药2023-11-08医药企业54
一、猫须草怎么喝由于猫须草性凉,脾胃虚寒时应慎用。服用干猫须的正确方法如下:沸水冲泡:每次约10克,连续1-2次加水,喝茶时,每天2-3次。注意,必须用开水冲泡。饮水机里的热水不够热,效果不好。煎煮:

一、猫须草怎么喝

由于猫须草性凉,脾胃虚寒时应慎用。服用干猫须的正确方法如下:

沸水冲泡:每次约10克,连续1-2次加水,喝茶时,每天2-3次。注意,必须用开水冲泡。饮水机里的热水不够热,效果不好。

煎煮:每次约30克,用冷水浸泡20分钟,煮沸后饮用。

干猫须草速溶茶的冲泡:每次取肾茶速溶茶1袋(6g),用300毫升开水溶解。

扩展资料:

喝猫须草的好处:

1、猫须草对慢性肾衰大鼠的作用及对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,发现肾茶提取物能有效降低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,改善贫血症状,增加内源性肌酐清除率和尿肌酐排泄量,减少肾小管细胞病变,减少肾小球结构损害,增加完整肾单位数。

2、可降低血小板增多、血压、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产生,对生物膜过氧化有保护作用。

3、可增加肾小球滤过和肾循环血容量,促进有毒代谢物的清除,显著降低血尿酸。

4、具有很强的抗菌抗炎作用,能减轻肾小管的损伤,减少肾小球细胞结构的病理改变,增加完整肾小球的数量,保护和改善肾组织的损伤,能增加肾小球滤过和肾循环血容量,促进有毒代谢物的清除,降低体内尿酸。根据云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福建中医药研究所的临床试验,猫须草治疗泌尿系感染、急慢性肾炎、肾结石、尿结石疗效明显,猫须草治疗尿路感染总有效率为95%。
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猫须草

二、猫爪草和猫须草的区别

植株区分:猫爪草高度大约5到20厘米左右;猫须草高度大约1到1.5米左右。叶片区分:前者叶片长度为5到40毫米;后者叶片长度大约为1.2到5.5厘米。果实区分:前者果实直径大约6毫米;后者果实长度为2毫米。

一、植株的不同

猫爪草为一年生的草本植物,高度大约5到20厘米左右,底部有很多肉质纺锤形状的小块根,比较坚硬,形状好似小猫的爪子,直径在3到5毫米。

猫须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度大约1到1.5米左右,呈现四棱形。

二、叶片的不同

猫爪草叶片形状为宽卵形至圆肾形,长度为5到40毫米,宽度为4到25毫米,叶片较小,从茎部长出的叶片没有叶柄。

猫须草形状为菱状卵形,长度大约为1.2到5.5厘米,宽度为0.8到3.5厘米,叶片边缘分布比较稀疏的圆齿。

三、果实的不同

猫爪草果实形状为球形,直径大约6毫米,果实成熟时间为4到7月份。

猫须草果实形状为卵形,长度为2毫米,宽度为1.6毫米,花果期在5到11月份左右。

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猫爪草和猫须草的区别的相关内容,更多信息可以关注建筑界分享更多干货

三、猫须草是什么,产地是哪里

猫须草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,广西南部,云南南部,台湾及福建;自印度,缅甸,泰国,经印度尼西亚,菲律宾至澳大利亚及邻近岛屿也有分布。常生长在海拔上达1050米的林下潮湿处,有时也见于无荫平地上。

猫须草,肾茶(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(Thunb.) C.Y.Wu),别名猫须公、肾草、化石草,因其雄蕊酷似猫的胡须,故而得名。原植物为被子植物门、双子叶植物纲、合瓣花亚纲、管状花目、唇形科、肾茶属多年生草本。

扩展资料:

猫须草栽培技术

1、田间管理:中耕除草苗高15厘米时进行中耕除草,连锄2遍,松土宜浅,把草除掉即可。

2、追肥与浇水:松土后用0.5尿素液1500千克/公顷喷洒小苗,隔15天喷1次,连喷2-3次。每次收割后开浅沟埋施氮磷钾复合肥与尿素各300千克/公顷,随即浇水,促使茎叶生长旺盛。天气干旱时及时浇水,保持土表湿润。

猫须草的用药禁忌

3、摘除花蕾:花期为4-9月,现花蕾时及时割除掉,使养分集中于营养体生长。

4、防寒防冻:在气温较低的地区栽培,冬季用柴草或农膜覆盖,翌春将覆盖物去掉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猫须草

四、猫须草的正确服用方法

猫须草学名肾茶,因为外表形状跟猫的胡须很像,所以取名为猫须草。其味甘淡微苦,性凉,可入药,有清热去湿,排石利水的功效,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、膀胱炎、尿路结石和风湿性关节炎。正确的服用方法有两种:

1、准备10克猫须草,放进杯子里用沸水冲泡,当茶喝,可续水2-3次,每天饮用2-3次即可。

2、将30克猫须草用清水洗净,然后放入水中,煎煮30分钟后饮用。

据研究猫须草具有清凉消炎、抗菌的作用,可以使肾小管破坏减轻,肾小球细胞结构病变减少,完整肾小球数目增加,对肾组织的损伤有保护和改善作用,并且能增加肾小球滤过和肾循环血量,促进毒性代谢产物的排除,降低体内血尿酸。猫须草适合肾病患者服用,但脾胃虚寒的人一定要谨慎使用,以免身体过虚导致出现不必要的病痛。